您的位置 首页 佛教故事

欲速则不达,行慢而失获!

修学佛法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都离不开循序渐进、日积月累。

现在很多人凡事急于求成,而现实是,太想赢的人往往会输,因为急于求成往往欲速不达,很难实现目标。

有一个学佛的小故事。

小和尚跟随老和尚修行。有一天他问老和尚:“师父,您看以我的资质要多久可以开悟?”老和尚回答他:“十年就可以了”;小和尚又问:“要十年这么久吗?那么如果我加倍苦修是不是5年就能开悟了呢?”老和尚说:“那样的话要20年”;小和尚很疑惑老和尚的答案,于是又问:“如果我夜以继日,不眠不休,只修行需要多久开悟呢?”老和尚说:“那你永远都无开悟之日了”。小和尚听完惊讶地问老和尚这是为什么?老和尚说:“你只在意修行的结果,又如何有时间去关注你自己的修行呢?”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学佛修行有了解脱成就的愿力后,只要一心一意如法修行,就是水到渠成的事。但是,当我们一味图“快”,就变成了一心二用了,这时候“快”反而成了我们修行的障碍和干扰。

俗话说:“欲速则不达。”做人做事都要步步为营。特别是做大事的人,都很注重戒除“浮躁”的毛病。只有脚踏实地的行动,才可开创成功的人生局面。

急躁只会让我们失去冷静清醒的头脑,在我们奋斗的过程中,一旦我们的思维被浮躁占据了,就会让我们制定出错误的方针、策略最终导致满盘皆输。因此说任何一位想要成就一番大事的人,只要做事能扼制住自己浮躁的心态,不急功近利,不好高骛远,而能脚踏实地,甘于从一点一滴做起,坚持下去,一心不乱地专心做事,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,取得一个好的结果。

这就像我们开车遇到爬坡或者沟壑的时候,有时为了跨越障碍,会选择慢行,而不是盲目的一路高歌猛进。慢行的目的,是为了蓄积力量瞅准时机,顺利爬坡,跨过沟壑,以便能更快、更好地前行。

佛教《四分律》里记载,释迦世尊住世时期,瞻婆城有位大富长者,他的独生子守笼那出家后格外精进,一路修苦行,把双脚都磨破了,鲜血流了一地。一天,守笼那比丘一个人独自在僻静的地方思惟静坐,心中想到:我这样的刻苦用功,其他的弟子应该没有谁比我更加精进,可为什么我至今还没有证到无漏解脱?我本来是很有福报,家里有很多财宝,让我能够恣情享乐。我不如不再修行了,还俗享乐更好。

世尊知晓了他的想法,便到守笼那比丘住处,问他:“你是不是在静处思惟宁可舍戒还俗,不再修道?”答言:“是的,世尊。”世尊言:“我今问汝,随意答我。你在家时,能弹琴否?”回答:“能弹。”世尊继续问:“琴弦若急,音声好否?”答言:“不好。”问:“琴弦若缓,音声好否?”回答:“不好。”佛问:“琴弦不缓不急,音声好不?”答言:“好!”

释迦世尊开示:“你要知道如果一味的冒进,就会产生掉举让心浮躁而不得清净;而如果不精进修行,则会让心中产生懈怠和懒惰。”守笼那比丘豁然开朗,依照释迦世尊的教导,调整身心,勤修精进,不久便证得阿罗汉果。

修学佛法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都离不开循序渐进、日积月累。

南无始祖报身佛教言:“欲速则不达,行慢而失获,事理如是观,正住中道参,琴弦之懈弗出和雅之音,反之过紧则易于折。”

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,如果既不符合事物的客观逻辑、法度,又冒失躁进、不切实际,那么最终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。反之,如果凡事慢条斯理,往往又会错失良机,与成功失之交臂达不到目的。凡是世间上的一切事理,都应该注意这两个正反不同的关键。

那么,要如何做才正确的呢?这就像是琴弦一样,如果琴弦绷得太紧往往会把琴弦绷断,反之,如果放得过松就不可能弹出和雅之音,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弹奏出美妙的音乐。正如世间万事万物都要遵循一个符合逻辑的事理,循规蹈矩地进取,才会圆满地达到目的。

撰文:多持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,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、暗示和承诺,仅供读者参考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(内容、图片等),请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。

作者: xuefo

为您推荐

人命在呼吸间,把握每个当下修福修慧,才能成就解脱

人这一生,无非就是一场接着一场的告别,直到再也说不出那一声再见。

净业

她连续五年收到山东寄来的特产,真心换真情,太感人了

一个助人为乐,一个知恩感恩,从陌生到熟悉,从熟悉到亲友,距离有多远?

女儿与蛐蛐配合得真好,好像在唱“二人转”

众生平等,小动物的灵知心识其实是和我们一样的,只是形象不同。

戒定慧

持戒而产生的力量有多强大?大家看看这篇短文吧!

五百位罗汉恍然大悟,原来五百之众的禅定力,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僧人的法力!

菩萨

菩萨是怎么修出来的?可以见人就称菩萨吗?

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人因为不明佛理,没有正知正见,才会出现末法时期这种乱象!

发表回复

返回顶部